【內容介紹】

  

    二次大戰期間,希特勒一方面屠殺猶太人,一方面進行種族純化政策。其中,為了培養出純種雅利安人的「生命之源」計畫,納粹高官強行掠奪具有雅利安特徵的女人,以孕育出符合納粹意識形態及審美觀的下一代。據統計,當時光是德國境內,就有六千名孩童是這樣誕生的。

 

    金髮碧眼的美麗女子瑪拉,具有匈牙利和德國血統,擅長多國語言,是個說故事的能手。她正是納粹最喜歡的雅利安人,因此經歷了一連串令人震驚的事件──被強暴、生子,為了存活,甚至還殺子。但上帝似乎為瑪拉開啟了另一扇窗,讓她遇見深情而溫柔的柯文,育有兩個美麗的女兒──萊絲莉、梅根。然而,諷刺的是,在遇到天真無邪的小男孩托比之後,瑪拉卻走進更加血淋淋的悲劇裡......

圖片及內容介紹來源:新苗讀書會部落格

[讀書心得]


  這是一本很沉重的小說,書裡所陳述悲傷的成分很多。作者Torey Hayden一開始以輕鬆的步調帶著我進入書中的世界,跟著女主角萊絲莉一起進入他們的家庭生活,是個美滿的家庭,雖然有個敏感的媽媽,正進入青春期愛任性的妹妹,以及木訥確守護著全家的爸爸。


  但隨著閱讀的章數變多,越發現看似單純簡單的家庭卻潛藏著因為經歷二次大戰「生命之源」計畫的母親而暗伏著對家庭關係的一大衝擊。對萊絲莉而言,為了家庭,為了親人間彼此的親情,她常常必須捨棄自身的想法來迎合家庭的需求,作為家中的長女必須負起的重擔。從小為了母親,一再的搬家;為了不讓母親再去騷擾被誤認為是二戰失去的兒子的小男孩,必須放棄學校生活在家照顧母親。雖然有怨言,但是萊絲莉卻默默的忍受,甚至為了讓母親開心和完成心願,將上大學的基金買了機票,希望離開歐洲已久的母親可以再次踏上她想念的家園。對於一個才將要18歲的女孩來說,家庭的壓力讓她必須處事成熟,家庭親情的羈絆也讓她傷透的腦筋。作者對於處於17.18歲面對家庭困擾的女孩的心境,寫的非常的感同身受,身為家中長女的我,對於萊絲莉的處境和心情轉換有得到共鳴的感覺。


  其實對我來說,這本書中所描寫的瑪拉,書中的母親,是個非常自私的女性,她主導了這個家庭的生活,和一切。因為她所失去的是兩個兒子,我想如果他跟她的丈夫生下來的是個兒子,或許就不會有接下來騷擾以及殺害托比家人的事件,就因為生了女兒,所以無法填補她心中的缺憾。或許對於失去的總是比較在乎,現在活著的都還存在所以並不會特別想要去珍惜。


  但是對於書本的結尾,我覺得有種無奈的感覺,當萊絲莉傷心的結束了旅程,感覺他回到家的心情以及回到家之後家人的互動,雖然她的父親.妹妹很開心她可以回到她們身邊,但我覺得萊絲莉的心情並沒有被平撫,而是難過的發現自己被所愛的母親欺騙,卻得回到已經不完整的家中的無奈感,心中那股哀傷的缺憾是無法再利用親情的力量去彌補,但也或許是作者並不想讓大家覺得書本.事件就該有個既定的結局,可以留給讀者多做想像而留下斷尾般的結束。


  真的是本很沉重又傷心的故事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subasaf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